關註:臺海網海峽導報
  中國臺灣網報道《服貿協議》卡關、難以通過,兩岸的經貿談判重點又回到了《貨貿協議》上。臺灣《旺報》今日刊載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專家竇勇的文章分析指出,條件和基礎較好的《服貿協議》已經碰壁,在外部環境沒有較大改善的情況下,《貨貿協議》難言樂觀,而其成敗的關鍵在臺灣方面。
  全文摘編如下:
  《服貿協議》卡關、難以通過,兩岸的經貿談判重點又回到了《貨貿協議》上。作為《兩岸經濟架構協議》(ECFA)的一部分,《服貿》、《貨貿》早晚都是要談的,但在如今的背景下重啟談判,未免有“前途未卜”的感覺。條件和基礎較好的《服貿協議》已經碰壁,在外部環境沒有較大改善的情況下,《貨貿協議》難言樂觀。
  重點不在經濟
  首先,《貨貿協議》的成敗不在大陸,而在臺灣。迫於多方壓力,“台當局”行政院接受了《服貿協議》由備查改為逐條審查的要求,後又加開了16場聽證會。
  冗長而繁瑣的程序,導致協議遲遲不能通過,“行政院”希望儘快推動《服貿》過關,由此導致議案強行闖關、“太陽花學運”等一系列事件。為了化解內部爭議,“行政院”答應制訂《兩岸協議監督條例》。目前,各方提出了多個版本,爭執不下。在監督條例尚未確定的情況下,《貨貿協議》更是遙遙無期。
  其次,《貨貿協議》的關鍵不在經濟,而在政治。縱觀世界各國的自貿協議談判,無一不是錙銖必較,經濟利益至上。但在兩岸經貿合作協議的談判中,政治卻是首要因素。作為大陸一方,願意優先向臺灣同胞開放市場,共同分享發展帶來的機遇,ECFA、早收列表以及《服貿協議》都體現了這一善意。
  至於《貨貿》談判,上月召開的兩岸經合會第6次例會上,雙方達成了初步共識。但臺灣內部複雜的政治形勢卻使得經濟協議更多和政治聯繫在一起。部分在野人士已經不滿足於拿經濟利益說事兒,而是動輒上升“國家安全”的高度。為了設置障礙,他們不惜操弄民意。“反馬”、“反中”、“反開放”等多種勢力合流,使兩岸互利雙贏的經濟合作協議變了味。今年11月,臺灣要舉行“九合一”選舉,執政當局為避免落人口實,恐怕也難有大的動作。
  第三,《貨貿協議》的重點不在談判,而在通過。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貨貿協議》通過的難度不會比《服貿協議》小。任何一項自由貿易協議,儘管總體上會增加一個經濟體的福祉,但總是有若干行業獲益,同時一部分行業受損。
  助力不在兩岸
  《貨貿協議》將牽扯到數千項商品的免稅或降稅,對臺灣產業的影響不會比《服貿協議》小。如果將《服貿協議》受阻歸因於當局和民眾溝通不暢,那麼加強溝通就可以完全消除臺灣社會對《貨貿協議》的疑慮嗎?恐怕也不盡然。兼之大選將近,部分人在政治目的驅動下,必然企圖操弄民意,蠱惑受損行業民眾,其負面影響不可小覷。
  第四,《貨貿協議》的助力不在兩岸,而在外部。在目前來看,兩岸雙方推動貨貿談判難有大的舉措。從大陸來說,已經是比較完善的市場經濟國家,政府對市場的干預有限,還是要按照市場規律辦事,不可能一味地在雙邊貿易談判中讓利。
  而臺灣一方,馬當局在複雜的政治形勢面前也沒有多少騰挪的空間。日前“經濟部長”杜紫軍提出,計劃明年上半年前完成談判,他作出這一表態的直接原因,就是預計在年底前簽署的中韓FTA。
  2010年兩岸簽署ECFA曾使韓國憂心忡忡,但4年後兩岸《服貿》、《貨貿協議》依然原地踏步,韓國卻後來居上。韓國跟臺灣產業結構相似,汽車、化工、工具機等產品競爭度非常高。韓國的這些產品優先進入大陸市場,將對臺灣相關產品構成巨大衝擊。此外,台方認為,與大陸建立良好經貿關係,臺灣才有機會和其他國簽署更多經貿協議,才能進一步拓展國際經貿網絡,這也是臺灣推動《貨貿協議》的外部動力所在。(作者為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專家)
  責任編輯:吳生林  (原標題:竇勇:兩岸貨貿協議成敗關鍵在臺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z69szsov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