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小學開學在即,提前拿到課本的家長髮現:相比舊版,今年一年級語文課本變薄了很多。《尋隱者不遇》、《登鸛鵲樓》、《夜宿山寺》等8篇古詩被刪去。不少家長、老師甚至教SD記憶卡研員都認為,此次被刪除的8篇古文誦讀並不難,讀來朗朗上口很受學生歡迎,也不會不占用太多課時。(8月26日《新聞晨報》)
  上海小學一年級語文新課本刪去全部古詩,這在教育行業內看起來只東森房屋是微微的一小步,卻惹來外行們一句“不太妥吧”的質疑。尤其是在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和成語大學捲起了一陣傳統文化國學風的維度下,以及有意識地減弱英語在教育體系的權重後,刪除古詩似乎就有點開倒車的意思。
  啟蒙教育一向為國人看重,更有“七歲看老”一說。而絕大多數的孩子就是在這個年紀,成為了小學一年級新生。但竹北買屋隨後那些“學習做人的奠基期,一生觀念的樹立期……”等五花八門的認知都被丟進孩童時代這個筐裡面。大人們為了讓孩子們抵禦成人世界的拜金主義、文化環境受污染等凶險,也積極地用中國幾千年的先賢文化耳濡目染。古詩,就這樣成了一道靈丹妙藥,且被認為有天然綠色的“環保功能”。
  然而古詩真就可以屢試不爽嗎?答案或許是積極的SD記憶卡。小子何莫學夫詩,孔子的這句話可以用來佐證。然而我們要好好求證的是,一個僅僅是七八歲的適齡兒童,他真的就能從學習詩句中領略到“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的其中滋味嗎?
  拿《尋隱者不遇》《登鸛鵲樓》等古詩做個對比。現在的80後大概都還有印象,這兩首膾炙人口的古詩應該是在二年級以後才接觸到的。雖然朗朗上口,但裡面也頗有意境microSD。試問,“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那種站得高看得遠的哲理,“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的言簡義豐,是一年級新生所能咀嚼出來的?如果只是讓大腦淺層對這樣的五言絕句進行條件反射式的填鴨,這是否又是教育的初衷呢?
  乘法口訣表如果被放到一年級,那家長勢必反對。但幾首古詩放進去,恐怕則沒人有意見。但就人類長達20年的大腦發育來說,一年級的這個時間段完全沒有必要增加強度的學習。畢竟,在沒有大量漢字熟悉的積累下,就開始嘗試韻律意味皆足的古詩學習,如此跳躍性的方式勢必會加重孩子們的負擔。不具備古詩充分消化能力的他們,也怕會有模式化教育之後的反感。
  而上海對一年級語文新課本刪去全部古詩,勢必有它自己的考量。一直以來,坊間釋放出來的為孩子減負的輿論一浪高過一浪。但是怎麼減,也完全沒個標準。減少了,說是隔靴搔癢;減多了,又帶來恐慌。如今把一年級的古詩去掉,又惹來國粹和傳統文化會不會失守陣地的杞人憂天。其實多餘的擔心就是神經衰弱,一年級少背幾首詩,天塌不下來。
  文/謝偉鋒  (原標題:別激動,被刪古詩的只是小學一年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z69szsov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